4Cisco IOS 调试输出消息默认发往何处?
vty 线路
内存缓冲区
控制台线路
系统日志服务器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管理对无线网络的争用访问?
优先排序
CSMA/CD
令牌传递
CSMA/CA
易忘易忘结构网络缩写osi参考模型tcp/ip模型各层细节物理层作用传输线数据链路层作用数据链路层可以拆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 (LLC)介质访问控制 (MAC)数据链路层协议包括:网络层基本过程协议进制对照表ARP表
易忘
•
路由器ram????
•
主机之间有几个路由器就途径几跳
•
arp请求帧目的地址:FFFF.FFFF.FFFF
•
组播 MAC 地址是一个特殊的十六进制数值,以 01-00-5E 开头。它允许源设备向一组设备发送数据包。
•
转发过程中,先检查ip地址是否在本地网络中,在的话再查MAC地址转发,不在就直接默认网关走起G
•
SVI 是一种虚拟接口,思科交换机上默认启用 VLAN 1。 VLAN 99 必须经过配置才能使用。 FastEthernet 0/1 和 GigabitEthernet 0/1 是物理接口。
•
在第 2 层交换机,有一个用于远程管理设备的交换机虚拟接口 (SVI)。
•
管理员首先遇到的配置模式是用户 EXEC 模式。 输入 enable 命令后,下一个模式是特权 EXEC 模式。 从该模式下,输入 configure terminal 命令切换到全局配置模式。 最后,管理员输入 line console 0 命令进入将会输入配置的模式。
•
物理层必须在介质上生成代表“1”和“0”的电信号、光信号或无线信号。表示位的方法称为信令方法。
易忘结构
网络缩写
•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
MAN Area Network 城域网
•
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
•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
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 包含进程间通信的协议
表示层 对传输的数据规定了通用的表示方式
回话层 组织对话和管理数据交换
传输层 数据分段,传输,重组 对应到端口也就是进程
网络层 为终端设备之间交换数据片段提供服务
数据链路层 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公共介质交换数据帧-------为物理层准备数据
物理层 维护终端之间比特传输所使用的物理连接---------**
tcp/ip模型
应用层 数据格式,数据编码,对话控制
传输层 各种设备通过不同网络通信
互联网层 确定通过网络的最佳路径
网络接入层 控制硬件和介质(线)
各层细节
物理层
•
RFI是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的英文简写
•
EMI是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的英文简写
作用
•
编码如曼彻斯特编码;
•
信令:生成电或光信号
传输线
•
非屏蔽双绞线 (UTP)——用途广泛
•
屏蔽双绞线 (STP)——贵,安装难
•
同轴电缆
•
光纤:单模,多模
数据链路层
作用
•
数据链路层寻址
•
将位组定界为帧
•
执行CRC错误检测
•
允许上层访问介质
•
接受第 3 层数据包,并将它们打包为帧
•
为物理层准备网络数据
•
接收数据包并将其传输给上层协议
•
在物理网络介质(例如 UTP 或光纤)中的节点之间交换帧
•
控制数据在介质中的放置和接收方式
数据链路层可以拆分成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 (LLC)
•
这一较高子层与网络层通信。
•
可以认为LLC为网卡中的软件
•
它放入帧中的信息用于确定帧所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此信息允许多个第 3 层协议(如 IPv4 和 IPv6)使用相同的网络接口和介质。
•
LLC提供了两种无连接和一种面向连接的三种操作方式:
•
方式一:无回复的无连接方式,它允许发送帧时:
•
给单一的目的地址(点到点协议或单点传输)
•
给相同网络中的多个目的地址(多点传输)
•
给网络中的所有地址(广播传输)
•
多点和广播传输在同一信息需要发送到整个网络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网络流量。单点传输不能保证接收端收到帧的次序和发送时的次序相同。发送端甚至无法确定接收端是否收到了帧。
•
方式二:面向连接的操作方式。给每个帧进行编号,接收端就能保证它们按发送的次序接收,并且没有帧丢失。利用滑动窗口流控制协议可以让快的发送端也能流到慢的接收端。
•
方式三:有回复的无连接方式。它仅限于点到点通信。
介质访问控制 (MAC)
•
何时可以使用线路。这一较低子层定义了硬件执行的介质访问流程。它提供数据链路层编址和对各种网络技术的访问。
•
数据封装
•
帧定界
•
编址
•
错误检测
•
介质访问控制
•
控制介质上和介质外帧的定位
•
介质恢复
•
在共享传输介质上的网络争用:CSMA/CD
数据链路层协议包括:
•
以太网
•
802.11 无线
•
点对点协议 (PPP)
•
HDLC
•
帧中继
•
arp
地址解析协议,用ip地址找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设为全F,收到包的检测自己的ip是否等于目标ip是就回应,不是就扔掉路由器先检测自己端口ip(if has)是否匹配,再检测目标ip转发端口,如果要转发的端口等于进来的端口就丢弃
•
rarp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用MAC地址找ip地址
网络层
基本过程
•
终端设备编址 - 必须为终端设备配置唯一的 IP 地址,以便在网络上进行识别。
•
封装 - 网络层将来自传输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DU) 封装到数据包中。封装过程中会添加 IP 报头信息,例如来源(发送)和目的(接收)主机的 IP 地址。
•
路由 - 网络层提供服务,将数据包转发至另一网络上的目的主机。要传送到其他网络,数据包必须经过路由器的处理。路由器的作用是为数据包选择最佳路径,并将其转发至目的主机,该过程称为路由。数据包可能需要经过很多中间设备才能到达目的主机。数据包在到达目的主机的过程中经过的每个路由器均称作一跳。
•
解封 - 当数据包到达目的主机的网络层时,主机会检查数据包的 IP 报头。如果在报头中的目的 IP 地址与其自身的 IP 地址匹配,IP 报头将会从数据包中删除。网络层解封数据包后,后继的第 4 层 PDU 会向上传递到传输层的相应服务。
协议
•
ipv4
•
区分服务或 DiffServ (DS) - 以前称为服务类型 (ToS) 字段,DS 字段是一个用于确定每个数据包优先级的 8 位字段。DiffServ 字段的六个最高有效位是区分服务代码点 (DSCP),而后两位是显式拥塞通知 (ECN) 位。
•
生存时间 (TTL) - 包含用于限制数据包寿命的一个 8 位二进制值。数据包发送方设置初始 TTL 值,数据包每经过一次路由器处理,数值就减少一。如果 TTL 字段的值减为零,则路由器将丢弃该数据包并向源 IP 地址发送 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 (ICMP) 超时消息。
•
协议 - 字段用于确定下一级协议。此 8 位二进制值表示数据包包含的数据负载类型,使网络层将数据传送到相应的上层协议。常用的值包括 ICMP (1)、TCP (6) 和 UDP (17)。
•
源 IPv4 地址 - 包含表示数据包源 IPv4 地址的 32 位二进制值。源 IPv4 地址始终为单播地址。
•
目的 IPv4 地址 - 包含表示数据包目的 IPv4 地址的 32 位二进制值。目的 IPv4 地址为单播、组播或广播地址。
•
ipv6
•
路由器对其不分段
•
版本 - 此字段包含一个 4 位二进制值 0110,用于标识这是 IPv6 数据包。
•
流量类别 - 此 8 位字段相当于“IPv4 区分服务 (DS)”字段。
•
流量标签 - 此 20 位字段建议带有相同流量标签的所有数据包收到路由器的相同处理。
•
负载长度 - 此 16 位字段表示 IPv6 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或负载的长度。
•
下一报头 - 此 8 位字段相当于“IPv4 协议”字段。它表示数据包传送的数据负载类型,使网络层将数据传送到相应的上层协议。
•
跳数限制 - 此 8 位字段取代 IPv4 的 TTL 字段。每个转发数据包的路由器均会使此数值减一。当跳数达到 0 时,会丢弃此数据包,并且会向发送主机转发 ICMPv6 超时消息来指明数据包未到达目的地,因为超过跳数限制。
•
源 IPv6 地址 - 此 128 位字段用于确定发送主机的 IPv6 地址。
•
目的 IPv6 地址 - 此 128 位字段用于确定接收主机的 IPv6 地址。
•
扩展报头(EH) 可选项,位于报头与数据之间,用于分段,安全性,移动性
•
icmp : 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
用于在主机与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信息,包括报告错误、交换受限控制和状态信息等。
•
ping 命令用的协议
•
传统协议
进制对照表
ARP表
评论区